不可磨灭的回忆。平凡之中的辉煌
《序》宋绍富
汉石兄电话中说,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他写了<<我和我的家国情怀>>一书,以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让我写个“序”,我认真的回答,你该找个“名气”大的,我来写不太一般了吗?他也认真的回答道:“我不想找名人图虚伪,只想找个专家图长劲,因为你一生从文,文如其人,我要的就是这个,既然如此,我怎么好意思推辞呢?”
我与汉石兄认识时间也有近十年了,虽然时间不算太长,但作为同时代过来人,经历磨难也差不多,他的书稿一下子吸引了我,一口气看完,要说谈谈真实看法,还真觉得有话可说,一是汉石兄具有一颗慈悲善良的赤诚之心,他祖居农村,出身寒门,目睹乡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少时就萌生了要从医普救众生的美好愿望,并为此做了不少准备,无奈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诸多限制,最终未能如愿,一个远大的“天使”梦想就这样生生被破灭了。二是汉石兄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刻苦的钻劲,在那个家境生活极度困难,身患重病被迫终止学业的情况下,作为插班生,硬是以超乎常人的决心和毅力攻下了学业,其难度可想而知,其精神令人可叹!三是汉石兄具有可圈可点的组织能力和尽心竭力的工作精神,不论是在生产队当会计,做村青年团工作,还是参加“四清”运动及各类下基层的工作组至到后来到社队企业单位做政工和统计工作,他都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那“左倾”挡道,思想混乱、人事纷繁的年代,他都排除干扰,披荆斩棘,把所分工负责的每项工作都做得认真到位,多次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同。四是汉石兄具备敢想敢干的冲劲和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他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初期年代感召下,他勇敢地抛弃本来不错的工作,以敢于“吃螃蟹”的精神首批下海,成为泰安市第一批辞职下海经商的佼佼者。获“泰安市首批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他不怕挫折,不向困难低头,终于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他人生道路上,从来没靠过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仅靠着“法有禁止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开放政策,和自己的前瞻性、判断力创出了新的辉煌。不愧为当今新时代的“弄潮儿”,五是汉石兄靠着自学成才,多年来掌握了丰厚的历史人文知识,在回忆录中,他引经据典、议论精到、恰到好处的利用历史知识诠释现代生活,不时闪现出精言妙语。特别是在他进入人生轨迹地第三个“二十八年”阶段,他全身心地进入泰山行宫御膳文化研究院,身为秘书长与钟长泉老者一道,呕心沥血,研磨策划,将“泰山封禅御膳”研发成果首批推向社会,作为对人类饮食文化养生经典的一份贡献,另外他为弘扬本族正宗老祖北宋名儒姜綋(由姜兄上数第三十五世祖/有家谱为证),为其恢复“泰山书院”所做的努力,汉石老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一位正能量十分充足的人。
如果一定要我提点建议的话,我的感觉是,像汉石兄这样坎坎坷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肯定不少,然而遗憾地是,他只是在文中轻描淡写的说了部分经典事件的经过而没有把所有的鲜活的事例细述一番,也许是他不愿张扬自己的缘故,只是把人生阅历过后悟出的真谛分享给我们,这将使人读后感到美中不足,在这类题材中,如果能把自己地珍贵的人生镜头充分显现出来,那将是某位作家和剧作家“闭门造车”,也很难以捕捉的真实素材!
近期的手机微信上不断出现这样的话语,在共和国历史上,再也不会出现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这样拼搏奋斗的几批人了,他们吃了几辈人的苦,创了几代人的业,他们走过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宏伟历程,他们拼搏了、奋斗了、也值了,像汉石兄这样既平凡,又坎坷的一生,作为同时代的我们,都有着磨灭不去的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泥土芳香,带着跨时代的风雨沧桑,是值得我们慢慢回忆,细细咀嚼的,汉石兄的这份作品伴随着七十周年的建国经历,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心声,闲暇无事,不妨一读,深受教益!
(作者原为泰安日报副总编辑、高级总编)